新疆蒙古族的敖包文化

2021-09-07 12:12:12

     新疆蒙古族,认为山高大雄伟,有通往天堂的道路。

新疆蒙古族的敖包文化

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,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,对神灵的敬畏。蒙古人无论到哪里,他们都以敖包为载体,世代延续传承其崇尚大自然、敬畏大自然、保护大自然之朴素的生态理念。在天山以北(包括天山腹地)草原上,有不少的敖包,每逢祭期,蒙古族都要举办祭祀敖包仪式。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,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。祭敖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,实则蕴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因子,对研究游牧文化、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。发掘、抢救、保护祭敖包,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,增强社会凝聚力,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。

新疆蒙古族的敖包文化

   敖包的概念与建造及由来

  祭敖包,新疆蒙古人称“敖包塔克勒格”。“敖包”一词就是蒙古语“石碓”之意,“塔克勒格”就是祭祀的意思。在山区兴建敖包,以石堆成,石少之处则用沙土和树木垒成。往昔,蒙古人祭敖包的规模不等,敖包的种类很多,按数量来分,有单独的一个敖包,也有敖包群。每个旗(相当于现在的县)、苏木(相当于现在的乡镇)都有敖包,有一个苏木或两个苏木共同祭祀的敖包,也有同部落共同祭祀的大敖包。每座敖包都有它的名字。比如清泉敖包,即在河溪源头或泉水边立的敖包,比如在赛里木湖畔草原游牧的察哈尔蒙古矗立起的查干郭勒敖包,系蒙古语“白河敖包”之意;阿尔山(温泉之意)敖包,在温泉旁立的敖包等等。

新疆蒙古族的敖包文化

  祭敖包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,一般敖包的形式都是一样的,即在圆坛之上,积石或堆土为台。分天祭(卫拉特方言为“腾格尔萨胡斯”,即父系)和地祭(卫拉特方言为“噶吉尔萨胡斯”,即母系),天祭的地基是圆形的,台基上面分成大、中、小三层,重叠成圆锥体,再用白色的土粉饰。地祭的地基是四方的。敖包大小、高低不等,在顶部有的还插上树枝,系以各色布条或插有旗杆,上挂着写有祈祷词或绘有天马图像的布条及哈达,敖包群往往建在活佛、喇嘛们认为吉祥的山或水草丰美的丘陵。

祭敖包是蒙古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。它源于自然崇拜,即崇拜“苍天大地”或“天父地母”。在古代,蒙古族内就有“九腾格里”的说法。古代,草原上没有寺庙,敖包成为祭祀物。蒙古族每年的祭“敖包”习俗,就是由祭天、山、水神等神灵而来的。他们将天地合二为一来祭祀。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,而是祭各种神灵,是个综合概念。自十六世纪后半期,蒙古人普遍改信佛教之后,对敖包的祭祀,也由萨满(蒙古语称“博”,女萨满称为亦杜干)转移到喇嘛的手里。但是,昔日草原上的那些被毁坏或消失的敖包,如今民间又在重修,敖包作为一种文化被积极传承。

新疆蒙古族的敖包文化

  祭敖包的仪式

  敖包节期在农历四月至五月间和秋季。天祭仪式一般在秋天举行,地祭一般在春天举行。现在新疆的各蒙古部落,一般祭祀为酒祭。旧时祭祀仪式由喇嘛、部落头人主持。祭敖包时,部落头人和大喇嘛要焚香点火,诵经念咒。届时,牧民都集聚在敖包前。主祭者还要念“祭地书”,该“书”中列举了大量家乡的山河名称,供人们祭祀,以求这些山河守护神给部落赐福。然后各苏木执旗帜列队,以羊背子、奶食品、油炸果、酹酒设祭,每人还从敖包附近捡起石头放在敖包上,或悬挂风马图、哈达等。然后,由喇嘛领着众人以顺时针的方向绕敖包三圈,参加者不分老少都要向敖包跪拜磕头、祈求老天降福于人间,恩赐人们平安无事,带来吉祥幸福,祈求风调雨顺,使大地水草丰盛,五畜兴旺。

  通常祭祀仪式完毕,就开始进行赛马、摔跤、射箭等庆典活动。祭祀敖包的食物事后要大家分享。蒙古人视敖包为圣地,路过的人必须祭祀,最简单的做法是拿一块石头放在敖包上,如果带酒可敬几杯酒,以此寄托自己的心愿,求得老天爷的保佑。


专题来源:新疆旅游

 



 



Copyright © 悦享伴旅网 @2021